《西藏生死书》:站在“精神自由”的领地回望“财务自由”



西藏给当代的很大印象是人间净土,是纯洁不染的圣地,是不怎么被物质文明所破坏的大自然的原貌。当地居民,依归于古老相传的传统信仰,身处于蓝天白云、高山清水的洁净之地,在当代文明之中,能独树一帜,为人们所向往追求,自有其独到之处。其物质方面的相对贫乏,不但没有是使他们增加烦恼,反而在面容中,多了一分从容与满足。从《西藏生死书》中,我们能够对这方面有所了解。

1. 随心所欲
《西藏生死书》是由藏传佛教的修行人索甲仁波切所撰写的一部论述生死的典籍,作者开篇由自己孩童时期所见的生死现象入手,一路走笔,使读者伴随这他的人生历程,进入了他所构建的价值观中的那个世界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西藏修行人的思想观念,西藏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,还有,反观由西方文化主导的当代文明。

这种反观区别于身在其中的自省,而是完全跳脱到另外完善的价值体系中转过身来看,能使我们看的更全面,了解的更深刻。苏东坡言,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生在此山中。”这种站在别的价值体系中的反观,能让我们窥现在以全貌,其中得得失利弊,更能了然。

譬如现代文明崇尚自由,而事实上很多人不知自由为何物。大家被物质享受所捆绑,成迷于权力、金钱、年轻、性,而对于生命更深层次的事情,却视而不见。比如年老,比如死亡。仿佛老年就是该被社会淘汰的,而想不到自己也会经历老年;仿佛死亡很远或者死后就是如灯熄灭,而想不到自己终将经历死亡。很多老年人在死亡前,对未知的恐惧与痛苦,不被主流社会所关注。大家仿佛只想年轻时尽情欢愉,仅此而已。到年老寿终之时,随意而死。这种随意的观念,透露着很大的不随意。

我们知道,对某种事物要想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,比先经过扎扎实实的苦练,而不是漠然视之。比如流行歌手周杰伦的音乐才能,除了天赋外,小时候的苦练是不可或缺的。比如苏东坡的文才,所谓“嬉笑怒骂,皆成文章。”而在他的个人著作和史料记载,多有说明其治学之刻苦用功。由此可见,对死亡的漠视与随意态度,不但达成真正死亡时的随意自在,反而会在死亡的时候,陷入困境。就像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,在刚琴上任意拨弄,这能是音乐才能的随心所欲吗?


2. 由来者渐
这样看来,现代的文化观念中存在某种短视。譬如老病,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人中年以后得的病,很多在年轻时、乃至少年时就埋下了祸根。譬如糖尿病就跟多年的饮食、作息等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。慢性病很难治疗,因为它形成的过程也是慢性的。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事物的发展往往有一个渐次的过程。现代文明的这种短视的观念,放大来看,就是尽情的摄取地球资源,糟蹋地球,糟蹋其他什么,不为子孙后代的生存留余地。

例如煤炭的开采,在我国古代汉朝就发现了煤炭,并且有西域沙门指出,这是“上劫之余灰”,即之前的劫数中,燃烧或高温所产生的。中国古代文化观念,不做开采,任其保留之。我想,中国民族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,可能就是对资源采取的“细水长流”的文化态度。缩小来看,就是中国人民“惜福”的传统美德。所谓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惟艰。”在全球化的今天,必须以中国文化,拯救人类文化,纠西方文化之偏,才能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开出一条伟大道路。

当一个人乃至一个群里,处于某种短视之中时,是否能说他是自由的呢?他并不是自由的,而是被蒙蔽的。人真正的自由,绝非是做欲望的奴隶。当代文明的优势毋庸置疑,物质极大丰富,普遍解决温饱。但其在更深层面的回避,却足以让人深思。

3. 怀疑一切
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,作者对于“怀疑”的批判。怀疑精神历来被大家认为是一种正面的态度,其中蕴含着科学发展的先机。的确如此,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修行实践,都需要开放的灵魂和大方的怀疑。而误区在于,人们把“怀疑本身”当作真理。索甲仁波切说:“怀疑只不过是自我拼命抗拒智慧的企图,却被神化为真实知识的目标和结果。

真正怀疑“就像分析黄金一样,要烤、切、磨,才能测出它的纯度。”这是一种通向真理的方法。而误区在于,我们只是肤浅地怀疑,随时指出什么是错的,而不去问什么是对的或好的,而且还嘲讽地污蔑传统的精神理念和哲学,或否定以善意或平常心完成的事情。

真正的科学精神或者修行之道,应该是慎重的,而不轻易否定任何既定结论,同时小心谨慎地去实验、去践行、去验证、去达到,实实在在地作结论。而不是动辄怀疑一切,却说不出一个正确的东西。当人们陷入对一切事物的怀疑时,他们内心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不稳定,尤其是对传统的质疑,对古老智慧的轻视。这种情况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“怀疑的宗教或神学”,而这无疑会阻碍人们接触到更加广阔的真理。圣贤阐述《易经》时讲,“《易》以感为体。”《中庸》讲“至诚之道”,《大学》讲“诚意正心”,当我们陷入这种以“怀疑本身”作为真理的傲慢境地时,便会丧失掉更多精神层面修悟与对真理的体验。


4.理入行入
伴随着章节的深入,作者把我们藏传佛教实修法门中去,一方面,以传统积累阐述人的临终过程,另一方面辅以修行方法介绍,引导离苦得乐。这就是一个修行人、乃至传统藏族人民,完整的生命观念。

中阴身本来的概念,指的是人死亡到下一个投胎之间的过程,也叫中有。而作者以藏传佛教观念,把人的整个的过程全部称之为中阴,并作了阶段划分,所谓临终中阴,只不过是其中一种。这也以为着,中阴成就,不只是临终时候的解脱超生,而是伴随着人生的每时每刻,都是修行的机会,都有成就的可能,所谓即身成就是也。

这跟汉传佛家的净土宗有相似之处,很多人以为净土宗所谓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管死不管活。其实不然,在生修行,精进不退,不但可为临终作保障,更可现生,达到“业消智朗,障尽福崇”的效果。佛家认为,人之所谓不聪明,能力低下,没福气,运势低下,皆是因为有障碍。这个障碍包括内在的障碍,比如脑筋反应慢,外在障碍比如诸多不顺。那么精进修行,能够从内开始,净化我们的障碍,所以叫做业消智朗,进而从内在改变影响到外在的遭遇和能力,则是障尽福崇。

比如一个人脑筋反应慢,慢的原因是什么,如果这个人去做禅观,去静坐,反观心念,他会找到原因。可能是他的心绪乱,他的性格纠结,犹豫不决,这样面对一件事情,他第一反应手足无措,然后左思右想,前思后想,顾虑太多,最终还是没有做出决定。这种行为长此以往,自然会反应慢。

当这个人去修行的时候,他观察自己的心念,慢慢地,每一个想法看得清清楚楚,知道自己会受它们牵引;慢慢地,只是观,不受牵引,加强主人公自己做主的能力,这就是定力。定力深厚之后,妄想杂念自然澄清,这个时候的脑筋反应自然会快,心如明镜,有个什么事出现,心镜一下就照出来了。而原本反应慢的那个状态,仿佛是镜子上锈迹斑斑,需要通过修行来涤除。修行法门有很多种,譬如《圆觉经》中所谓:“知幻即离,不假方便;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


5.结语
诸上所言,生活中很多忽略的、回避的问题被索甲仁波切所提醒,我们应该予以重视。

我想,当一个人物质欲望越淡,他就有越多的精力放在精神生活之中。与财务自由有一个相对应的词,我愿称之为精神自由。财务自由需要努力奋斗,需要智慧的抉择,需要机运的加持。精神自由,同样需要深深的修持。并且从精神自由中,能够重新审视和定义财务自由,而达到整个生命的完整圆满的自由。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