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,请更换浏览器或开启JavaScript设置!

《佛陀传》:过些淳朴而健康的生活

当代僧人一行禅师的外文翻译著作《佛陀传》,以浅白的叙事文段,勾勒了佛陀从出生、求道、悟道、传道到涅槃的一生。本书在讲述佛陀故事的同时,寓佛理与其间,所谓事理相合,不废一端。读来令人颇得清凉。

从故事体验方面,读这本书有点像读一本小说,或是看一部电视剧,情节方面很有吸引力,把佛陀这位看似遥远的、高不可及的神圣形象,拉回到人本位的位置,如我们每个人一样,经历着生活中的悲欢离合,世事变迁。而不同于我们的是,佛陀的觉悟智慧,也是佛这个字的本义,佛者觉也。

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,但这些不同非宠即辱,非顺即逆,不是顺境就是逆境,从这一点上,众生的经历又是相同的。

面对种种宠辱顺逆的经历,每个人反应出什么样的情绪、心态又是不同的,对这些不同的情绪、心态进行逻辑划分,又能得出相同的类型。所以说,千古同一悲。

人生就是经历、反馈,再经历、再反馈的过程。佛陀与众生不同的,就在于从反馈处入手,掌握人生的主动权,进行找到生命的真谛,并付诸实践。

读《佛陀传》的过程中,偶尔会感叹现在翻译的退步,涉及到典故,古人翻译或撰写的很多佛典可谓珠玉在前,信达雅俱佳,现在翻译的读起来多少都觉得隔靴挠痒,于是忍不住再上头标记,这是三十七道品、这是《四十二章经》、这是《安般守意经》……譬如频婆娑罗王被太子究竟这段,佛陀应该给他说《观无量寿经》啊,这怎么没有啊,作者是不是小乘佛教?

种种想法,总归是先有个我见,以致于不能清空固有观念,达于君子不器之境,戒之戒之。清除己见,才能全然接受新知。

更多时候我会随心勾画一些触动人心的地方,读完一遍,回顾这些勾画之处,不禁再次被感动。掩卷之余,悠然神往。无怪经典中把佛陀住世的时代,称之为正法时代。于是,在这些勾画的文句中我选了一些,贴了几个简单标签进行划分,并附随感,以作涵咏。

一、专注

专注可能是当下人们普遍比较欠缺的能力,客观上现在社会上选择太多,诱惑太多是一方面原因。就算是所谓“吃货”,相信也有很多吃东西时没有去注意留心每一口食物,如果他这样做了,那他就会是一个位优雅的“吃货”。

这种对每一口食物的专注,能够使我们食不过饱,品味食物的细微滋味,不会食而不知其味,或知其粗而不知其细。还能够收摄舌根,察于当下。

同样,留意前行每一步,能够是我们行路安稳,遇到危险能够及时反应,不容易跌倒或别撞。还能收摄身根,察于当下。

留心观察自己的呼吸在佛家修行法门中称之为安那般那,即“出入息”。以鼻根入手,系念专注,进而可转化身心,达于禅定,体解大道。

专注的反面是散乱。不论是世间法中的技艺、功名事业,还是出世法上的修证,要想有所成就,非专注不可。正如《佛遗教经》中所言: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而专注的入手处,便是察觉,念念察觉。

禅宗有一则大珠慧海禅师和源律禅师公案,与此似有相通之处。

源律师问:“和尚修道,还用功否?”

师曰:“用功。”

曰:“如何用功?”

师曰:“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。”

曰:“一切人总如是,同师用功否?”

师曰:“不同。”

曰:“何故不同?”

师曰:“他吃饭时不肯吃饭,百种须索(思虑);睡时不肯睡,千般计较。所以不同也。”

律师杜口。

二、清心

贪嗔痴在佛法中称之为三毒,有说“贪心堕恶鬼,嗔心堕地狱,愚痴堕畜生。”乍看来似乎莫名其妙,仔细思量,贪心不足,岂不是什么都填不满、填不饱了,永远承受“饥饿”,而气大伤身,如火烧灼,自是不在天堂。畜生比人要愚痴,说愚痴,自然是接近畜生。三毒障碍本心,需清除掉,方能自在生活。

有人说贪欲是成功的发动机,贪欲足够大,才更可能牵引这个人成功。用钱穆的话说,这是把欲望当成了志气。

三、调身

佛陀本人在双盘打坐之后,也会“放开双腿轻轻按摩。”身体这座精神的寺宇,我们应该好好维护,既不应该让它屋漏破烂,也不应该让它华而不实。

身心一体,曾国藩言:“功名看气宇,事业看精神。”气宇与精神,看似属于气质性的东西,实际上都是用身体健康程度做支撑的。要保持好的精神,一定是要有一个好身体作为基础。当然,好的精神心力,也可以带动身体得到休养。不论出世入世,皆需照顾身体,身体本身就是成功的一部分。有些修行人辟谷休粮,减衣少食,那也正是他照顾好身体的一种特定时机的举措。

四、慈悲

慈悲和情欲应该很好区分,以此为基准,再去区分欲望和志气,就很容易了。儒家讲,天地万物一体之仁,道家讲,吾有三宝,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儒释道都向我们给出了结论,当我们以察觉之道去深入实证时,可能会发现这个结论的来源和推导过程。

五、事相

引用傅大士《金刚经颂》中的一首偈子,相应和。

依他非自立,必假众缘成。

日谢树无影,灯来室乃明。

名因共业变,万像积微生。

若悟真空色,翛然去有情。

这便是事物的真相。

六、处事

法门的创立是经直接与人群接触而产生的,佛陀并没有在菩提树下神奇地领受已定下来的各式方法。正如庄子所说的“至人之用心若镜。”

也如王阳明阐述的那样:“圣人之心如明镜,只是一个明,则随感而应,无物不照。未有已往之形尚在,未照之形先具者。

若后世所讲,欲是如此,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。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,皆圣人所能为,尧、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?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,亦圣人所能为,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?

是知圣人遇此时,方有此事。只怕镜不明,不怕物来不能照。讲求事变,亦是照时事,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。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,不患事变之不能尽。”

处事需要定力,需要智慧,而真正修行能够提升人的定力跟智慧。正如《楞严经》所言:“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”所谓修行,儒家谓之存心养性,道家谓之修心练性,佛家则有明心见性。古之成大功立大业者,无不有着不凡的定力与智慧,有的基于天生,有的则是后天涵养而来。以佛家观点,所谓天生,也不够是前生积累的一点底子。那么,不论做什么事,都有必要修习察觉之道,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。

不论身处何境,居于何位,所司何职,过些淳朴而健康的生活,我想是很幸福的。它意味着内心的光风霁月,宠辱不惊,外在的积极生活,真人本色。